這種飲料傷害健康,還要喝嗎?

愛喝「這種飲料」的人注意!

根據 TVBS新聞網報導:這種飲料快戒掉!美研究揭:少糖也會讓腸癌生長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1104290,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,富含高果糖的玉米糖漿,會促進小鼠結腸腫瘤的生長,更可怕的是,這些糖直接從腸道中被腫瘤吸收,不經過血液,因此糖耐量再好也沒用!

玉米糖漿是甚麼?

玉米糖漿(英語:Corn syrup)是一種食用糖漿,由玉米的澱粉製成,糖漿含有麥芽糖及多寡醣,而它們的含量隨糖漿的品質而定。

在食物中加入玉米糖漿,可以軟化質感、增加容量、防止糖分結晶以及加強風味。

玉米糖漿跟高果糖玉米糖漿並不一樣,後者是經由酶處理過的玉米糖漿,因此含有較多甜度高的果糖。

相對於玉米糖漿,葡萄糖漿所指的較廣義的,它不一定是由玉米做的,可是很多時候兩者會被視為同義詞,因為美國的葡萄糖漿普遍是由玉米澱粉所製成的。

技術上而言,葡萄糖漿是澱粉液經水解後所產生的單醣、雙醣或多醣混合液。

因此可以使用任何種類的澱粉;最常用的是小麥、木薯、玉米和馬鈴薯。

在商用食品中,玉米糖漿主要被用作增稠劑、甜味劑及保濕劑——這種食材能保持食物濕度,因此鮮度就可以維持住。

在美國,蔗糖進口限額使得糖的價格上升;因此國內出產的玉米糖漿和高果糖玉米糖漿成了較便宜的替代品,所以為了控制成本,美國的加工和大量生產食品、糖果、汽水及果味飲料都經常使用它們。

在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生產擴張之前,葡萄糖漿是美國最主要的玉米甜味劑。

高果糖玉米糖漿是葡萄糖漿的變體,酶把葡萄糖漿中的一些葡萄糖轉化成了果糖。

得出來的糖漿比原來的更甜,而且可溶性更高。玉米糖漿同時也是一種零售商品。

如果用糖,水和玉米糖漿混合可以用來製作糖玻璃(Sugar glass或candy glass)。

據了解,玉米糖漿是不少飲料的原料,其中最知名的就是碳酸飲料可樂。

康乃爾醫學院日前發表1項研究,由Marcus Goncalves、Lewis Cantley及Jihye Yun等人所負責,此研究也發表在《Science》上。

研究人員發現,約20世紀80年代時,以玉米糖漿為原料的可樂等各種飲料,開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,結果肥胖率、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跟著上漲。

雖然含糖飲料所造成的肥胖,就是一個腸癌的危險因素,但攝入這些含糖飲料後,「會不會還對腸癌的發生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?」研究人員便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。

研究人員先用藥物誘發小鼠腸癌後,便每天餵食小鼠400μL的25%玉米糖漿溶液,量相當於人類每天喝1罐350mL的可樂,不過小鼠並未出現肥胖等症狀;但第8週後,牠們腸道中大腫瘤和高級別腫瘤的數量,都明顯多於對照組。

研究人員解釋,對人類來說,1次吃下5g左右的果糖就會達到小腸吸收上限,造成結腸內果糖濃度的升高,而在這些服用了玉米糖漿的小鼠,結腸腔中也確實出現了果糖濃度升高的現象。

研究人員接著指出,「這項研究揭示了1個令人驚訝的結果,結直腸癌利用玉米糖漿作為促進腫瘤生長的燃料,而玉米糖漿則是大多數含糖碳酸飲料、加工食品中的主要成分」。

因此研究人員提醒,盡量避免飲用含糖飲料,而不是依賴藥物控制血糖,便可明顯降低結腸中糖含量。

前林口長庚腎臟科教授、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醫師,在2013年初曾發表過一篇「少吃玉米果糖」的文章,陳述市售許多含糖飲料都有高果糖玉米糖漿,「現代人的肥胖、脂肪肝、代謝症候群、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尿酸等,都是可能與過度食用玉米果糖有關。如此所發生的糖尿病、心臟血管疾病、中風、肝硬化、腎臟病,都會產生嚴重的健康傷害。」

半年多過去,又有一些新的研究報告出爐,接續著林醫師諄諄告誡社會大眾的志業。

高果糖玉米糖漿讓你上癮

林醫師在文章中列舉了幾項研究,指出高果糖玉米糖漿對人體臟器有害,但有趣的是林醫師並沒有直接論斷它的毒性,不過日前一份研究或許提供了更明確的線索。

這份發表在2013年加拿大神經科學會議的研究指出,高果糖玉米糖漿影響老鼠的行為模式,類似古柯鹼依賴的情形,這可能就是造成全球性人類普遍肥胖的原因。

這是一種將「食物成癮症」(Food Addiction) 類比為藥物成癮的說法。

加拿大貴湖大學(University of Guelph)神經與應用認知科學助理教授、成癮症專家 Francesco Leri 主持的這項研究,為了驗證這個說法,將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或脂肪或口味增強劑的食物餵給老鼠吃,例如夾心餅乾。他們接著針對老鼠的身體與腦部,從行為、化學與神經生物等方面的變化做為指標觀察。

Oreo-Two-Cookies


(Photo Credit: Wikimedia Commons)

實驗中,老鼠可以藉由一個開關來獲得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食物。

「當研究人員愈增加食物中高果糖玉米糖漿的份量時,發現老鼠就愈勤奮地去取得食物,那種情形就像是毒癮患者的行為。」Leri 指出,「如今從行為與神經生物學上已經找到了食物成癮的相關證據,高果糖玉米糖漿確實是其中的關鍵因素。」

「我們不是老鼠,但我們的兒童不論在思考或行為上,都不會對這些甜食的影響有什麼顧慮」。

至2008年為止,全球被認為過重的人口達到14億人,其中5億人屬於肥胖的程度,比起1980年已經超過一倍。

Leri 等人的研究不但可能導向以藥物協助肥胖者健康地攝取食物,也能讓大家分辨出哪些是不健康食物,以及吃了不健康食物的後果,這也是林醫師畢生付出心力想要告訴我們的事。

果糖本身就容易傷肝

或許你會覺得「少喝、少吃含高果糖玉米糖漿食物」即可,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,因為即使是跟葡萄糖一樣屬於單醣類的果糖,本身對肝臟就是負擔()。

一份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(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)的研究指出,動物實驗中餵以高含量果糖的動物,不必等到牠們體重增加,肝臟就已經先受害,與餵以正常含量果糖的控制組比較,損害程度超過一倍。

HFCS01

主持研究的 Wake Forest Baptist 醫學中心病理比較學獸醫助理教授 Kylie Kavanagh,在先前的實驗中就曾發現一些端倪。

那時他們以七年為期,實驗組的猴子吃低脂高果糖食物,而且沒有限制,控制組則吃低脂低果糖,七年後比較實驗組猴子果然過重50%以上、3倍糖尿病致病率,以及肝細胞脂肪變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。當時他們並無法回答肝臟疾病是因為肥胖造成,或是其他原因?

腸道細菌「越獄」搞鬼

因此新一階段實驗,他們便控制猴子的體重。他們依照體型、腰圍將從未吃過果糖的十隻猴子分成兩組,兩組的食物都有相同的熱量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與脂肪,但實驗組的食物含有24%的果糖,控制組則少到只有0.5%。

在食物種類方面也有所不同,實驗組吃的東西像奶油、豬油、麵粉、蛋及來自玉米糖漿的果糖,比較接近人食,控制組吃的則是健康類的碳水化合物與大豆蛋白製品。

六週時間進行實驗後,他們發現吃了高含量果糖的猴子,腸道細菌並沒有什麼變化,但卻轉移到肝臟而製造疾病,原因是牠們的腸道機能下降,讓腸道細菌「越獄」成功率提升了30%。

HFCS02

這項實驗改變了過往醫師與科學家認為「是脂肪造成健康問題」的認知,腸道細菌其實扮演了比想像中更多的角色。

不過實驗並無法斬釘截鐵地說只有果糖是元兇,因此再下個階段的實驗,他們將把葡萄糖也納入實驗的範圍。

不同意見

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林慶順教授在他的網站:科學的養生保健文章:「高果糖玉米糖漿」致命?,文章中指出:

我自己看了數十篇有關「高果糖玉米糖漿」的論文。這些論文絕大多數是認為,沒有充分的證據說「高果糖玉米糖漿」比蔗糖,更容易引發新陳代謝疾病。

美國的FDA也有發表專文說,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「高果糖玉米糖漿」比蔗糖更危險

看到這裡,讀者們也許會認為我是在鼓勵大家多吃糖。

但事實並非如此。我只是要說,有關「高果糖玉米糖漿」比蔗糖更危險的說法,並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。

至於糖的攝取,不管是「高果糖玉米糖漿」,還是蔗糖,我都建議要以低量為目標。

由目前科學證據指出,大量攝取果糖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,例如:造成胰島素抗性(降低胰島素反應),進而影響體內糖類的代謝、引起脂肪肝、使身體產生更多尿酸、血液的三酸甘油脂濃度上升等。

各種高果糖玉米糖漿是由不同比例的游離態單糖-葡萄糖及果糖所組成,現今最常使用的高果糖玉米糖漿種類,其2種單糖的比例是相當的;而蔗糖為雙糖,由葡萄糖與果糖1:1鍵結組成的結晶物質,值得注意的是,這種情況下兩種甜味劑中單糖的比例(果糖:葡萄糖)是很類似的,以營養學的觀點來看,2種甜味劑都是空熱量的食物,並無明顯的差異,因此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是很相似的。

如果將果糖含量比例顯著較高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添加到加工食品中,由於大量果糖的攝入,是有可能增加代謝症候群、脂肪代謝異常、脂肪肝、肥胖以及引起第二型糖尿病等風險。

       現有的科學數據清楚地表明,飲食習慣上經常過度攝入大量的糖類對健康是有害的,但並沒有強調特定種類的糖類必須避免或減少。

我們應該設法減少飲食中大量的糖類攝取。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強烈建議成人和兒童的游離糖攝入量應低於每日總熱量的10%,假設成人一天的熱量需求為2000大卡,則飲食中總糖類攝入量則必須低於200大卡;若游離糖攝入量目標減至總能量攝入的5%以下,則可减少蛀牙的發生,帶來更多健康益處。

發表迴響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